2023年12月21日
项目自立项开始,基本可以分为:需求阶段、设计阶段、开发阶段、测试阶段、上线及试运行阶段。
测试阶段可以分为:单元测试(有些团队会归到开发阶段)、冒烟测试、SIT测试(系统集成测试)、UAT测试(用户/产品验收测试)。
产品内部验收测试往往是由产品经理来主导
一个标准的测试管理流程中,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建立“准入”条件,否则一方面浪费测试人员的时间,另一方面也会降低上一阶段人员的执行标准。
比如为什么开发人员交付的功能,测试人员在正式开始测试时要进行冒烟测试?一个连主流程都有问题的功能,异常控制能做到什么程度呢?
关键指标:测试通过率。
并且关注一下未通过、遗留的缺陷是什么情况,是否会阻碍验收进度,影响用户的场景闭环。
这么做的原因也很简单,一是,要明确现阶段工作的状态,要知道测试的情况,哪些已经测试了,哪些还没有测试,这样才能针对性地验收。有些功能测试都没有测试结束,怎么能验收呢。
二来,这可能也是一个隐性的坑,产品在测试评审之后,又进行了验收,如果线上有什么问题的话。。。
首先,要明确产品验收方案的定义,是对产品验收工作的指导性文件。
从内容来说,产品验收测试方案,主要包括几个部分:
验收流程一般为:
在评审验收流程时,一定要提前或者同步评审测试的结果,因为,严格意义上说,评审是对测试结果的复核。
那么在评审测试时,重点要注意几个方面:
接下来就是对验收过程的规划管理,主要包括人员安排、工作协同安排、进度规划管理以及结果评审的规划。
要站在产品角度去验收和测试。
本阶段的测试重点在核心业务流程和用户体验层面,对后台处理逻辑的合理性、性能等不会过度关注。
重点把控主要业务流程,切勿执行详细地用例测试,这样既对产品验收工作无益,也有碍于测试的正常进行。
比如在页面上输入A,经过处理输出B,我们只需要确认A、B的结果没有问题即可。至于是A->C->D->E->B,还是A->F->B,大多数验收测试不会关注。后台的处理过程应该在设计阶段、集成测试阶段进行验证。
比如报表查询的等待时间是3秒还是3.5秒,对于业务人员也不会关注,只要不超过一定的“阈值”即可。而真正的性能测试、安全测试等,都有相应的测试阶段“专项攻克”。
在梳理好流程,明确了验收的思想、目的之后,在执行验收测试之前,还需要制定测试标准。这个标准是验收测试工作的依据,制定验收标准要注意两点:
准出原则:
(1)新一轮验收测试中,主流程+辅助流程的缺陷修复率达到100%;
(2)遗留缺陷在不影响系统正常运行前提下,多方达成一致确认可后续迭代优化;
(3)产品整体的视觉体验验证通过;
(4)对于升级类产品,对于原有功能的影响度测试完成;
最后,形成验收测试报告,将本次测试的结果写清楚。
让团队内的人员进行“交叉验收测试”,即张三负责的需求,验收测试由李四做;李四负责的需求,验收测试由王五做。
这样交叉验收的好处是:一方面组内同学都可以相互了解产品的业务全貌,避免形成思维壁垒;另一方面也是做了一层保障,让新同学测试,更容易找到用户视角。
大部分缺陷,直接找到测试人员或开发人员进行验证、修复即可。
但有时会遇到不太好改的问题,或者随着时间推移导致政策变动、用户预期及偏好变动、市场变动等情况,让业务人员发现本版并不能满足业务要求。
这时候的决策原则:
少量极端场景下存在等级为高级的缺陷要进行需求变更
经过产品评审会讨论,此功能不再验收(忽略)。
正常来讲,产品验收测试做两轮即可,如果遇到交付质量较高的版本,一次测试直接通过也可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