证分为阴阳两部分。
阴证:人体对疾病产生虚弱的表现。
阳证:人体对疾病产生亢盛的表现。
按层面分:表,里,半表半里。
表系统:以周身毛孔为主体。
里系统:以胃肠为主体。
半表半里:以躯体空腔为主体。
根据症状不同时肝胆主要划分为半表半里,心肺肾归于半边半里和里系统,伤寒论不以病灶划分,而注重病症、
表里 | 阴阳 | 证 |
---|---|---|
表病 | 阳证 | 太阳证 |
表病 | 阴证 | 少阴证 |
里病 | 阳证 | 阳明证 |
里病 | 阴证 | 太阴证 |
半表半里 | 阳证 | 少阳证 |
半表半里 | 阴证 | 厥阴证 |
以津液丧失作为阴阳判断的标准,并组方用药。
从药物作用的表,里,半表半里的层面,再结合他们的能量规律:阴阳。区分 药物的实际用途。
脉浮:体表受外界邪气,气血往体表走,驱赶邪气。手指轻取能摸到。
头项强痛:气血不能驱邪外出,拥塞不得出之气血上冲于头为头痛,冲与脖颈就会胀痛。
恶寒:体表气血有余,体表温度升高发热,与外界形成温差,体内空虚,表热内寒。反之体表发热还怕热即是温热病。
太阳病有三个证型,一为中风,二为伤寒,三为温病。
气血偏向于不足为中风,伤寒;但未至于虚衰,否则是阴病。
汗出为中风,不出为伤寒。本质为津液的盛衰。
温病为 气血偏向于亢盛。
发热:驱除外邪所产生的证状。??
汗出:汗出病未解,毛孔开,津液失,肌表空虚,邪气更内入。
恶风:更严重的虚怯反应。
脉缓:气血汇聚与体表形成脉浮,气血被束缚及为脉紧,一旦汗出,脉便松弛松懈,即脉缓。
太阳病,或已发热,或未发热,必恶寒,体痛,呕逆,脉阳明俱紧者,名为伤寒。
体痛:气血郁于肌肉不得出,便体痛。
呕逆:表现为胃不受纳,原因有二
- 气血往上走后往表走,带动胃有一种上逆反应即为逆。
- 气血大量走向体表,胃所获气血不足,运化能力减弱,产生本能呕吐反应。此为呕。
脉阳明俱紧:左手偏血偏阴,右手偏气偏阳。汗不出,气血郁于体表,脉紧。
温病纲领:发热而渴,不恶寒。
体内热量富余,是发生温病的根源。
一般温病是里热,严重的是表里俱热。
发汗,但热邪未排完而津液不足即是风温。
体内有淤堵,上下表里不交通,阴阳之气不能交接。
治病求其本,以里为准,里寒为寒证,里热为热证。
太阳中风,阳浮而阴弱,阳浮者,汗自发;阴弱者,汗自出,微微恶寒,渐渐恶风,翁翁发热,鼻息干呕者,桂枝汤主之。
桂枝汤:桂枝三两,芍药,炙甘草二两,生姜三两,大枣12枚。
上五味,哎咀三味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,适寒温,服一升。服已,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,以助药力。温覆令一时许,遍身禁染,微似有汗者益佳,不可令如水流满,病必不除。
若一服汗出病差,停后服,不必尽剂。
若不汗,更服依前法。又不汗,后服小促其间,半日许,令三服尽。若病重者,一日一夜服,周时观之。服一剂尽,病证犹在者,更作服。
若汗不出者,乃服至二三剂。禁生冷、黏滑、肉面、五辛、酒酪、臭恶等物.
生姜:有发散之性,能助胃的运行,也能助汗,主要用于表证和虚寒型的呕。
干姜:晒干的姜,运化之气减弱,温中之力加强,刺激胃升发津液而无发表之弊,主要用于温中治津液虚。
治病首要原则是阴阳,是津血能量,也就是自身免疫力,齐次才考虑攻邪。
舌苔滑腻是阴证。